拓福理想:人,漆艺地栖居

日期:2017-10-23 / 人气:

海德格尔美学的一个基本思考维度——人如何在。为此,他提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命题:“人诗意地栖居”。在他看来,豪华的空间与富丽装饰的建筑,这只是占据空间而已,绝非是“诗意地栖居”,因为“诗人之本质乃是漠视现实,是造梦而非劳作。”包括手工产品在内的人工产物,在海氏看来,它是人类“筑居”之物,人们一旦被它“宰制”,必将失去“诗意”的本质。实际上,对于漆艺产品一样,在海德格尔那里,要想“诗意地栖居”,必然进入“诗”的空间。借此,我们用“漆艺地栖居”这一命题来强调漆艺美学所追求的理想与境界。
 
大漆的理想是“栖居”,为人们诗意地生活而提供手工产品。在此,“栖居”至少包含以下三层要义:第一层,大漆作为生物资源,是自然界的恩赐,本身与自然是一种“栖居”状态,在自然空间里,它没有功利目的;第二层,当它被“抛到这个世界上”,大漆作为手工艺的媒材,在精制、髹涂、装饰、研磨中,它仍然保持自然的本质,不贼亮、不变性,而又有了新的内涵:耐热、防酸、绝缘、防辐射、附着力强、防潮、防霉等;第三层,一切漆艺产品为的都是“栖居”在空间里——艺术化的存在,而不是占据空间的物体,在空间中成为生活的伴侣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,大漆,是“诗意地栖居”在世界上与自然里。
 
那么,对于漆艺产品必然具有“诗意地栖居”的艺术限定性,譬如大漆是自然的恩赐,那么漆艺产品也当是自然的恩赐,这就意味着一切非自然的漆艺产品,抑或破坏自然的漆艺产品,我们不能称它为“漆艺地栖居”;当大漆被“抛到这个世界上”后,如果失去自然的本性,没有自然的作用,抑或追求珠光宝气的“淫饰”,为华丽的建筑空间装点,也不能称之为“漆艺地栖居”;凡是失去生活伴侣的身份,占据在空间里没有一点实用的功能,抑或挂在墙上,陈列在展览馆里的漆艺,也不能叫“漆艺地栖居”。
 
如此看来,“漆艺地栖居”的首要条件为“漆艺”,它的内涵是“栖居”的本质性条件。正如海德格尔认为,正是诗意才使得栖居变成栖居的样子。但“漆艺”的内涵至少包含“漆意”与“诗艺”的规定性。“漆意”是指漆艺产品不能脱离“漆”,如“漆画”,没有“漆意”,就是一般美术画了,这是漆艺产品的自然性本质所在;“诗艺”,是指漆艺产品的“栖居”的品行,具有诗歌一般的本性,漠视现实的“名利”与“贪娱”,自然的存在,诗意的存在。也就是说,漆艺产品始终要以漆性(如海氏的“神性”)来度量自身。那么,“漆性”又是什么呢?简而言之,就是天然中有真性、手艺中出造化、生活中见大用、审美中写诗意。一切漆艺产品必须具有这些“漆性”,才是真正的漆艺。从环境与能源角度看,“漆性”更是可贵,大漆可再生性与环保性,在生态危机的今天,是最为自然的绿色资源与绿色产品。
 
从美学视野看,“漆艺地栖居”,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理想。因为“漆艺地栖居”,就是如同大漆一样的自然的栖居、艺术的栖居,即“漆性”的栖居。实际上,当代人们呼唤生活的审美化,抑或审美化的生活,“漆艺地栖居”性生活就是一个选择。像大漆一样,从自然中来,到自然中去;一切为了自然的生活,一切生活的自然。对于人类本身来说,这样的生活才是“漆彩人生”。一切如同化学漆一样“贼亮”的人生,不是本然的状态;一切如同异化漆艺那般“珠光宝气”的生活,也不是本真的境界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,我们渴望大漆一般自然的生活;渴望大漆一般的静穆;渴望大漆一般的单纯;渴望大漆一般的诗意。然而,大漆的辉煌已然淡出人们的视野,生活中已经没有大漆的身影,尤其在中国。在中国宽敞的室内,连富人家里,也见不到一件漆艺产品。“漆艺地栖居”,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。但我想,漆性的“崇高”,也一定唤醒漠视大漆的群体,重塑大漆汉唐的辉煌。
 
最后,“漆艺地栖居”,也是一种生活标准。在此,我想引用当代英国著名学者齐格蒙特·鲍曼(Zygmunt Bauman,1925- )充满智慧的语言结语:“人类存在的适当与否,是通过特定社会的高尚生活标准来衡量的,不能依照这种标准,本身就是苦恼、痛苦和自我屈辱的来源。”所谓“漆艺地栖居”,就是“高尚生活标准”:自然、静穆、单纯、诗意。现当代生态危机中的人的“苦恼、痛苦和自我屈辱”,就是破坏了这样的生活标准。在漆艺与生活标准上的优良“合作”,要数当代日本,日本漆艺产品之所以与高标准的漆艺相结合,主要是日本的化学工艺在世界上是很先进的;日本国家对传统手工艺十分注重它的现代化转换;日本民众也是十分爱漆的民族,从事漆艺的人数仅次于陶业;日本漆艺的多量生产与高低档并行的模式也是漆艺普及的原因。在日本的普通家里,漆艺地栖居,就是“高尚生活标准”的体现。
 
拓福提醒,让我们“漆艺地栖居”吧!在这样的栖居里寻觅漆艺的过去,实现漆艺的生活真谛,救赎失落的漆艺灵魂,追求美学的漆艺诗意。
潘天波  博士 
福建省拓福漆艺研究院 研究员
2017年10月20日
潘天波,安徽无为人,博士,艺术文化史学者。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,福建省拓福漆艺研究院研究员,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,陕西师范大学漆艺研究中心研究员。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工艺、设计学、漆艺等领域。近年来,出版学术著作9部,在各类权威、核心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。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3项,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。



现在致电 400-0770-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Go To Top 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