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赏析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油画作品风格特点分析

日期:2017-10-11 / 人气:

2004年8月22日,名画《呐喊》在奥斯陆博物馆失窃。一年后,挪威警方破案,《呐喊》又失而复得,且“保存得相当好”。
 
《呐喊》通常都被人们认为是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。画中强烈的色彩,如同火焰一般燃烧着观画者的情绪,形成了蒙克特殊的绘画语言。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:“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,夕阳西沉,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,我忽然无精打采,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,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。朋友走着,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,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。”确实,画中强烈失真变形的人物形象,血红的背景和颤动的、旋转的、盘绕着向上的动荡线条如同作者瞬间产生的最疯狂的念头。
 
《呐喊》的作者蒙克1863年生于挪威,父亲是位知识渊博、阅历丰富的军医,母亲也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。蒙克5岁时,他的母亲因患肺结核去世,这个打击使他的父亲变得性情古怪,几近疯狂,他抑郁的精神强烈地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,这是他一生当中首次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。后来,姨母卡伦成了他的继母。蒙克13岁那年,年长他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。蒙克与姐姐的关系亲密,感情极深,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精神。接下来,他的妹妹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。蒙克自己也是经常生病,小时曾得过肺结核,差点死去。这些可怕的经验不但在他的心灵烙下深刻的印象,一方面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,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。1989年父亲去世后,他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,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,孤独、绝望和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,他要呐喊,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,以及他们的呼吸、感觉和苦难。1890年,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“生命组画”。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,以讴歌“生命、爱情和死亡”为基本主题,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,揭示了人类“世纪末”的忧虑与恐惧。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《呐喊》,便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,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。
卡尔·约翰大街的夜晚挪[威蒙]克1892年
呐喊[挪威]蒙克1898年
桥上的四位姑娘 [挪威]蒙克1900年
蒙克共创作了4个版本的《呐喊》,蒙克博物馆收藏了其中两个版本,另外两个版本分别由私人收藏家和挪威国家画廊收藏。在这幅画上,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,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,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,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在这幅画上,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。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,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,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。他捂着耳朵,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,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;否则,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,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。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,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。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,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,完全是漫画式的。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,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。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。“只能是疯子画的”,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。
 
蒙克的《呐喊》是通过自身体验才画出来的。
 
画家运用了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、燃烧的血红色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,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、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,无处不充满动荡感和粗犷强烈的节奏。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,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。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,可以与梵高的《星夜》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。蒙克将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,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,表现了画家内心的恐惧情感,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。
 
蒙克的一生总是充满着一种不安,这是天才艺术家特有的敏感与躁动,让他得以从世俗的人群中逃离,躲到他的画室,把自己的痛苦变成了全人类的精神粮食。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。作品中的许多人物,往往都是些在忧郁、惊恐、彷徨状态下的一些丧魂失魄的幽灵,画面上那些扭曲的线条、神秘的色彩,都充满表现主义的特征。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是通过描绘生活本身的丑恶和罪孽,而是经过对这种罪恶生活的认识后产生的愤恨来表达的。他的绘画具有丹麦剧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穿透人心的影响力;而他执意刻画生命的爱欲痛苦与死亡恐惧,反映了北欧人对生命的焦虑感。从蒙克的绘画中,可以感受到人面对无法抵挡的力量时之无助,生命的神秘、性的焦虑替代了美学上的浪漫式的恐惧。西方绘画从传统的再现可见的外部世界,转变为表现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,这是西方绘画的重大转折。这种绘法为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。
 
蒙克是一位爱国者。1937年纳粹分子把蒙克的艺术宣布为“堕落”和“颓废”的艺术,禁止展出。1940年4 月9日,德国纳粹军队侵攻挪威14天后,蒙克留下遗书:“这个房屋和全部作品,捐赠给奥斯陆市。”在德国占领挪威期间,他拒绝与纳粹政权合作,不参加为其操纵的美术家协会的活动。1908年,蒙克因患精神分裂症入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疗养院休养,病愈后回挪威隐居。1910年为奥斯陆大学节日厅设计装饰画,于1916年完成。其中的壁画《太阳》受尼采《人山》的影响,表现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。但在尼采的笔下,只有少数人越过牺牲者尸骨堆成的山而达到努力追求的目标;而蒙克则对生活持积极的态度,夸张地描绘太阳以代替尼采的悲观的象征。1916年,蒙克在奥斯陆附近为美丽的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所吸引,创作了一组色彩欢快的《扫雪工人》、《工人回家》等。蒙克与剧作家易卜生、法国诗人马拉梅是好友。从20年代起,他为易卜生的剧本作插图,但始终未能完成。
 
蒙克在他过完80岁生日后一个月,1944年1月23日,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与世长辞。根据他的遗嘱,他的全部作品无偿捐赠给奥斯陆市,这巨大的遗产包括:1 200幅油画、4 500幅素描、1 800幅版画、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、笔记和书籍等。挪威人民为了纪念蒙克,建造了蒙克美术馆,以供人们参观浏览。
青春[挪威]蒙克1894-1895年



现在致电 400-0770-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Go To Top 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