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画家列宾油画作品赏析 画坛巨匠列宾油画风景人物肖像作品欣赏

日期:2017-10-10 / 人气:

1844年,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,父亲是一个屯垦军军官。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,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,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,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。列宾的绘画才能是由他的表哥发现的。这位表哥在画坊里当学徒,时常给他带来一些水彩画颜料、笔和纸张,使他对于用颜料画画这种游戏简直入了迷。有一次,邻居的一位老太婆告诉他,没有罪的小孩死后可以进天堂,列宾忙问:“天堂里有颜料和纸吗?”1863年,列宾积攒了一些钱来到彼得堡,先跟圣像画家布纳科夫学画,1864年,他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,习画6年后,以优异成绩获大金质奖和公费到意大利、法国留学的机会,1876年回国并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创作。1878年列宾加入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,被公认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、画派的一面旗帜。十月革命后,列宾居住的故乡因签署《苏芬条约》而被划为芬兰领土,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,但他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。列宾在改革后的皇家美术学院任教14年,为俄国绘画学派培养了一代后起之秀。他不仅是俄罗斯民族的骄傲,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[俄罗斯]列宾1870-1873年
19世纪60年代,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,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。由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民主解放运动,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。可是,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,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。1870年夏季,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,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:远处一些黑黑的、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。走近后才发现,原来是一群蓬首垢面、衣衫褴褛的纤夫在拉船。这一幕使他感到震颤,他决心把这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。于是,他两度到伏尔加去,对纤夫的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,画了许多速写,熟悉并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经历,在经过反复推敲和长时期的酝酿之后,终于绘出了这幅杰作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。而当时列宾只有27岁,此画奠定了俄罗斯19世纪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。
 
列宾在画中画了11位饱经风霜的劳动者,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地拉着纤绳。领头的纤夫叫卡宁,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,两手下垂,身上的纤绳绷得很紧,忍受着体力和精神上的痛苦。中间突出的人物是那位身穿浅色衣服的少年,他紧蹙着眉头,吃力地用手调整压在肩上的纤绳,从他昂首的姿势来看,他身上蕴藏着一种潜在的反抗力量。最后两位人物动态对比鲜明:一位低垂着头茫然地向前移动着身体,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;一位回头怒视着后面船上的船主,脸上是愤愤不平的表情。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,空间空旷奇特,给人以惆怅、孤苦、无助之感,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“伏尔加船夫曲”的回声。此画构图、线条、笔力等绘画技巧相当出色,人物形象塑造有独到深度,外光的表达和炎夏闷热空气的渲染非常出色。构图上巧妙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转折的描写,画中的人物犹如一群雕塑组像,被塑造在一座隆起的黄色底座上,使画面具有宏大雄伟的效果。画家笔触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,也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,对画旨的体现、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。评论家斯塔索夫这样评价:“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,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。他以勇敢、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……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、人民的利益、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……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,列宾是出色的、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。”的确,这幅尺寸不大的画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,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,为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,称得上是19世纪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。
伊凡雷帝杀子[俄罗斯]列宾1885年
这幅画原名叫《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》,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当局,一位总检察官在给皇上的奏折上说:“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事件,其用意究竟何在?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呢?除了某种倾向外,找不到别的理由。”于是这幅画刚展出就被摘下,严禁流行。
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 [俄罗斯]列宾1872-1891年
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大师,他不仅是风俗画家,而且是杰出的历史画家,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绘革命者题材,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觉醒了的大众形象。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炉火纯青。他自己说过:“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原则是,要按原样画素材。对我来说,色彩笔触、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,我所执著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对象的本来面貌。”像他这样充满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。如描绘流放者突然回家场景时的《意外归来》,这幅油画像一部小说,讲述一个流放者不期而至回到家中的凝固瞬间,画面人物的神态、画外的语言意味深长,耐人思索。
 
在歌颂当时革命英雄的同时,列宾对历史画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说:“通过历史画,为痛苦的悲剧寻找出路。”他画了《伊凡雷帝杀子》、《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》、《索菲亚公主》等不朽的历史画作。其中《伊凡雷帝杀子》最具代表性。这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个历史悲剧,伊凡雷帝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,一位出色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,虽然阻力重重,他们大力推行了一系列利于中央集权的改革,备受后来的彼得大帝推崇。但伊凡雷帝生性残暴,他听信谗言,怀疑儿子篡位,在一次与儿子的争吵中,用权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,致使儿子丧命。画面上呈现的正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情景:深红色的地毯上,伊凡雷帝紧紧搂抱着鲜血如注、垂死的儿子,他瘦削的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眼睛,神情似在后悔,又像在祈求儿子不要死,不可逆转的失子之痛溢在这个父亲的脸上。画家通过该作品,一方面,预示伊凡统治濒临灭亡,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要失败;另一方面,也展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,人性和兽性交织在一起。托尔斯泰观看了这幅作品后感慨:“好,太好了,技艺那么巧妙,又不露痕迹。”
意外归来 [俄罗斯]列宾1884年
列宾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,他把肖像画称做“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”。他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。在一系列肖像画中,最杰出的是《穆索尔斯基肖像》、《斯塔索夫肖像》、《托尔斯泰肖像》。列宾对托尔斯泰生前形象的塑造也最多,他画了70多件写生作品,包括油画、水彩、素描和雕塑。列宾与托尔斯泰的往来持续了约30年之久,他们的友谊是在列宾为托尔斯泰的民间故事画插图时开始的。他经常到托尔斯泰家,为托尔斯泰画肖像,其中《托尔斯泰肖像》是托尔斯泰所有肖像画中最为出色的一幅。画中的托尔斯泰处在读书间隙的瞬间,似乎书中的内容引起他注目深思,作家睿智的目光避过观众,直视远方,表现了作家集中思维的神态。在构图与用色上,十分简练、朴素。列宾从作家的脸上,看到了一个强壮而高尚的男子汉,同时又是带着贵族风度的一位伯爵,充满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。他那文雅的姿态,高傲而锐利的眼光,一切都使人赞佩。画家十分重视对托尔斯泰的复杂深刻的心理描绘,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姿态、手势和目光神情之中。还有一幅画的是托尔斯泰在耕田。托尔斯泰不爱摆姿势,给列宾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,特别是画托尔斯泰耕田的时候,他不得不来回跟着托尔斯泰的犁杖,从地的这头跑到地的那头。
 
1899年,55岁的列宾在距彼得堡西北40多公里处的芬兰湾东岸的库奥卡拉镇买了一块潮湿的土地,改建成一座幽雅的庄园,起名“佩纳泰”,意为“老家”。他曾为庄园里的每条小路、每座小丘、每座小桥起名:普希金小路、拉斐尔池塘、荷马广场……这里是他的天堂,是他的归宿。列宾到了耄耋之年甚至生命的最后几年,右手已不能握画笔,他就改用左手画,将调色板挂在脖子上创作。他在佩纳泰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30年。1930年9月26日他离开了人世。
 
在他的佩纳泰故居的房间里,至今画架上还摆着他最后一幅自画像:头戴棉帽,右手执着画笔,蓄着白胡须,一双晶莹的眼睛望向远方。而他的陵墓也极为简朴:绿茵之间,长方形的坟丘上立一十字架,旁边的木牌上写着画家的名字,坟旁还卧着一块大漂石,朴素真实得就如列宾本人。



现在致电 400-0770-1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Go To Top 回顶部